关于上周闭幕的重要会议,热点与亮点很多,其中,有两个细节不一定被广泛关注,却非常耐人寻味:
一是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从大会堂到参会代表的驻地,没有红地毯,没有鲜花,也没有过往常见的“热烈庆祝”、“热烈欢迎”之类的横幅;
二是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发言时说,村里面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3年办了一个酒厂,一瓶酒只卖99元,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得到的答复是,“99元的价格也不便宜,酒的价格不在于贵,太贵的酒不一定卖得好,要按市场定价。”
这两个细节折射出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弘扬了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与“奢靡消费”的光荣传统。
按理说,当下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强盛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有理由不去节省一盆花、一条横幅和一块红毯,但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次简朴、高效、务实的大会,仍然让人感到欣慰。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瓶白酒卖99元,按说很多人能消费得起,但是为何这个价还不算便宜?因为对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就算是这样的消费价位,也不是很容易承受的得了的。
奢侈消费与新时代的价值观不相适应
同属贵州省的茅台酒,每瓶酒的市场价正在快速逼近2000元,比岩博村的酒要贵20倍,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觉得很便宜。
现在有摆谱的土豪请吃饭,一般不叫“吃饭”,而是说“请你喝茅台酒”,就不用介绍自己请客的诚意与档次了。
据说有人在征婚启事里介绍自己的职业时说是专业投资者,特地加上了一句“持有贵州茅台股票20000股”,就不用介绍自己千万身家的背景了。
无论是茅台酒的价格还贵州茅台股票的价格,都成了奢侈品:动辄近2000元还一瓶难求的茅台酒,普通消费者喝不起;一路狂飙突进的茅台股价,已经干到每股650元了,卖方分析师还在热情洋溢地鼓动“买买买”,一再调高目标价,买一手都得65000元,很多散户估计也买不起。
能让普通老百姓望洋兴叹的东西,一般来说除了影视明星就是奢侈品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象征着地位、身份和高人一等的特权。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虽然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富贵观”仍有其存在的土壤,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能的需求。
让大多数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是奢侈品牌营销的使命。在市场消费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服务的。奢侈品消费者更不愿意使用一个人人都有的商品。因此,要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就当使大众与他们产生距离感,因为距离会产生美。
奢侈品牌为了维持其高昂的价格,就必须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要使认识品牌的人与实际拥有品牌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这正是奢侈品牌的灵魂所在。
制造“大众距离感”的常用方法就是抬高价格门槛,采用超高定价策略,通过极高价格让人自惭形秽。对多数人来说,奢侈品只能是梦中才可以触摸的东西。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奢侈品消费是种市场行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是,无论是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还是从当下政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来看,在一个贫富差距巨大、发展不均衡的社会中,炫富式的高消费都会受到唾弃。
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走进新时代了,物质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似乎并没有跟上,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
全球奢侈品消费早就进入了冬天
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世界奢侈品协会对各国消费者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购买奢侈品的心理倾向差异化很大,而中国消费者被指为“炫耀性消费心理”。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1/4的份额被中国人买走,为什么中国的消费力如此强大,这每个主要国家的居民消费心理与中国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在中国,买奢侈品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不注重商品价值本身,而从消费心理分析,大多中国消费者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是一个主要因素,与日本早期的奢侈品社会发展较为相似,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处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对于目前消费力不断攀升的中国,中国迅速崛起的这批奢侈品消费群还需不断地提高文化层次的追求。
奢侈品即是超出人们生存发展与需要范围的消费品,一般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珍奇性等特征。正是因为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拥有这样稀缺产品的人表示有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身份认同问题是靠行政手段,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拥有什么颜色、纹样和布料,以达到稀缺性,体现身份。衣帽辨人导致中国人形成一个长期的观点,一定要把身份地位穿在身上。
三十年经济发展迅速,从人人靠工资过差不多日子的阶段进入到多种收入来源包括灰色和黑色收入,尤其在近十年,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有钱人为了想要炫耀财富,用财富赢得周围人的尊重,显示自己的地位身份不同,更为了让人能一眼分辨出自己是有钱人。
不过,奢侈品的冬天其实早就开始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对奢侈消费的抵触情绪正在弥漫。
据报道,2016年包括路易威登LV、古驰Gucci、迪奥Dior、爱马仕等全球17大奢侈品牌新开门店共24家。但这17大奢侈品全年关闭门店共15家。
关店实为断臂自救的策略,不仅是奢侈品牌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如履薄冰,在保持冷静观察的同时,也继续着策略性关店,市场大的经济环境不好,而各个店面迫于业绩压力不得不关一些亏损过于严重的店铺。比如,LV的主营业务时装皮具收入暴跌至1%,Prada亚太区已持续两年多业绩疲软,Hugo Boss更是不堪重负宣布退出奢侈品市场,曾经令国人爱不释手的Burberry,利润暴跌近40%。
对于Prada过去两年的持续疲软,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其在亚太市场,尤其是大中华区的糟糕表现造成的。作为开店最多的奢侈品品牌之一,Prada集团在中国市场至少关闭了11家门店。瑞银预测,由于奢侈品行业疲软和全球旅客人数减少,Prada的2017年销售将更为悲观,将下滑为7%,2017年及2018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下调11%及10%。
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收入和利润集团旗下时装皮具部门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时装皮具部门收入占LVMH集团35.5%,利润下滑对集团的打击无疑重大,不仅如此,旗下品牌ChristianDior运营利润大跌30.2%,DKNY更是因业绩表现不佳被出售。
对于这些奢侈品品牌来说,中国市场凭借29%的全球奢侈品消费份额,成为全球的重要战场。非理性的盲目奢侈消费开始显现颓势。
被弱化的消费属性与被强化的金融属性
昨天,随着股价涨到650元,贵州茅台的总市值已经超过8000亿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2016年贵州省GDP为1.17万亿,而贵州茅台股票市值相当于全省GDP的68%。
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个市值已经超过了两市军工股的总市值。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为什么一家做酒的公司,它的市值能从1000亿涨到8000亿,甚至10000亿?为什么一瓶酒的价格会超过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有一些人可能在舆论的引导下,接受不了这种情况,这些社会的压力就是茅台最大的一个风险。
当茅台已经成为一个奢侈的标杆,甚至有时候成为了一个公款消费的标杆时,它的风险就出来了。
茅台作为一个企业,时刻都有被市场抛弃的可能。而今它独行在中国的奢侈品领域,这个情形也有可能毁了茅台。
前些年,茅台成为奢侈品的风声曾传得沸沸扬扬。2011年11月,茅台集团人士曾透露“飞天茅台三年内零售价或超5000元、两年内向国际评选组织申请“奢侈品资格”。但此等“个人言论”没有获得茅台官方认可。不过在“胡润奢侈品榜”上,茅台早已与路易威登、爱马仕、阿玛尼、奔驰、香奈儿等品牌并驾齐驱好多年。
当然,茅台一直以来还是扭扭捏捏地把“工薪族喝得起”这顶草帽戴在头上,却无法掩饰它离工薪阶层越来越远这个事实,事实上,它离消费品的属性也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