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米
消费升级使原本趋于饱和的啤酒市场从量到质调整,从特色小众到成为网红,精酿啤酒在中国快速发展。消费升级下,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价格高低,而是更看重特点和品质,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上千元一杯的精酿啤酒成为新的选择,“精酿风”迅速刮起,搅动了中国原本颓势略显的啤酒市场。
资料显示,尽管近几年中国市场啤酒销量连年下滑,仍处在深度调整终,但占啤酒产量不足1%的精酿啤酒却以40%左右的速度逆势增长,成为投资、餐饮、休闲娱乐行业追逐的热点。但从行业发展来看,国内的精酿啤酒依然面临着行业标准缺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亟待正视和规范,精酿啤酒想要真正“精”,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尽快确立和实施。正如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副秘书长元月所言:“要鼓励在标准规范下的创意酿造,但不是随意酿造。”
消费升级:啤酒个性化时代到来,精酿成风但乱象丛现
图片来源:网络
精酿啤酒的概念最初源自美国,“源于1970年代美国的精酿啤酒运动的产物,是啤酒从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回归小型、独立、传统、多元化、个性化,乃至迸发出无限创新活力的一场运动”,被称为国内精酿啤酒先驱之一的高岩对凤凰网表示,这场精酿啤酒运动在1990年代的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催生出大量小型、本地化,追求品质和创新的自酿酒吧和酒厂,发展至今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
反观国内,2000年初精酿啤酒开始发展,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国内精酿啤酒占整个啤酒市场约0.1%,这个数字对工业啤酒来说,几乎没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消费升级、品质创新和资本关注,大大小小的精酿啤酒品牌、啤酒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啤酒个性化时代确实到来了”,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直言,工坊啤酒是在当前追求个性化和碎片化的消费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此外,有行业专家预测,未来精酿啤酒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
“现在人们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啤酒慢慢从喝饱到喝好过渡”,对于何勇的这一观点,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了认同,“精酿啤酒是中国消费升级的体现”,他表示,啤酒是中国唯一可以和世界人均消费量比较匹配的酒类,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啤酒企业在走中高端路线,未来,精酿啤酒会成为整个中国啤酒的发展方向。
但于此同时,由于我国精酿啤酒发展时间比较短,在人才、设备、技术、卫生等方面,还未有有效监管标准的精酿啤酒行业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迹象。
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精酿啤酒商家都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自己酿造出售啤酒,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证,也有些商家打着精酿啤酒的名义,实际出售普通啤酒;此外,精酿啤酒的原材料、外包装等,都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商家各自为营,消费者很难辨识。
中国精酿啤酒协会秘书长杨萍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指出,精酿行业目前面临三大乱象:第一是行业面临不良竞争,原本不属于精酿啤酒的品牌及产品,也打着精酿啤酒的旗号宣传售卖,涉嫌欺诈营销;第二是从业者良莠不齐,对精酿并不了解或只知皮毛的大有人在;第三是各地从业者松散发展,没有形成合力共同引导消费者并推动行业发展。对此,2015年,精酿行业部分先驱者倡导成立了中国精酿啤酒协会(英文简称 CBAC ),希望能以协会的力量在建立市场认知、培育消费者、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如果充斥低档、劣质的产品,鱼目混珠,精酿行业的冬天也会来临”,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精酿啤酒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俊杰直言,蓬勃发展的中国精酿行业亟待规范,目前的乱象不可不治。
“洋规则”需本地化,规范从业者及产品是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乱象之下,究竟如何定义中国精酿啤酒?又该如何规范精酿啤酒?参考精酿啤酒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可以看到其对精酿啤酒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年产量不得高于600万桶,精酿啤酒厂必须拥有75%以上股权,无论是产量限制还是股权分配规定,这些都是为了保证精酿啤酒尽量少地受到市场和工业啤酒厂的影响。
小型的精酿啤酒企业如何在酿造技术、酿造规模及产业链建设上有所突破,以打开更大的市场格局?“洋规则”只是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业内人士指出,在有针对性的国家标准出台前,国产精酿啤酒只能引用美国标准,弥补产业标准缺失的短板。但美国对精酿啤酒厂的定义标准不完全适合中国精酿啤酒,国产精酿啤酒有自己的特点。“精酿啤酒行业标准目前是缺失的,我们这个节点和阶段,套用美国的标准并不太合适”,朱丹蓬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精酿啤酒发展有自己的特色,“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和进程,定制适合现阶段的标准。”
“‘精酿啤酒’的专业叫法应该是‘工坊啤酒’,这是一种小规模手工啤酒,体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特性”,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对此也关注已久,他们将“精酿啤酒”定义为“工坊啤酒”,何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坊啤酒属于新生事物,国家相关的产品规范和法律标准都更集中在一些工业型企业,可能在今年或是明年,相关部门就将开始实施相关的监管手段,“从短期来看,规范的建立会提高整个行业的门槛,造成行业规模的缩减,但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建立是对整个行业的一个保护”,何勇表示,近期,中国酒业协会也将启动“工坊啤酒”标准化制定,在他看来,产品标准是第一位的,没有标准其它规范性都无从谈起。
“要鼓励在标准规范下的创意酿造,但不是随意酿造”,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副秘书长元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微型酿造产品的标准体系和生产许可等政策出台后,会在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中,促进整体产业的发展。
高岩也指出,小企业必须团结起来,抱团取暖,才能保证精酿啤酒行业的正常发展,“我们认为只有从原料采购、技术分享、广告宣传,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才能维护精酿啤酒行业的持续繁荣”,对此,他牵头倡导建立了前文所述的中国精酿啤酒协会,致力于推动中国精酿行业的发展。
“标准应该对精酿啤酒的产销量、原材料、从业人员等均作出规范要求”,啤酒行业观察员方刚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指出,对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极为重要。例如可以通过标准设定筛选优质企业,通过等级考核和从业准入确保人员素质,同时还能提升就业,促进企业创新。
“随着精酿啤酒的发展,它的标准也应该不断优化”,杨萍表示,通过考试考核和管理从业人员,设计协会会标等,都将有助于中国精酿啤酒标准的制定,但无论标准何时制定出来,只能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产品本身,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中国的精酿发展历史很短,行业还不成熟,未来的路还很长,在这条中国精酿发展的长路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认为,除了食品安全和行业标准的明确,精酿啤酒也需要对安全规范的生产增强宣传,从而“树立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进一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