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喋喋不休的知了终于噤声,枯黄的落叶飘落而下,早晚都已是凉意十足的风,天好的时候傍晚的夕阳伴着霞光满天,一切没有了生机,这些都似乎昭告着,秋天终于来了。
秋天是影响情绪多变的季节,时而快乐,时而悲凉,一切情绪都在悄然酝酿,凝结成一壶老酒。古人常喜欢在秋天喝点小酒,或借酒抒发离情别绪、怀才不遇,或思亲念故,秋天总是文人们的最爱。所以,秋天是需要用酒来慰藉的,或者干脆说,秋天是用酒酿成的。
要说喝酒后爱写诗,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会联想到“诗仙”李白,传说白哥在醉酒后更能写出好诗。但说起饮酒诗,李白的老前辈陶渊明才是真正高产。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并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而他本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徒,酒瘾相当大。
图源网络
有天,他去友人家中喝酒,正赶上酒刚酿熟,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这就是陶渊明“葛巾漉酒”的故事。
416年的秋天,当时陶渊明辞官隐退在偏僻山村,生性好酒但自己兜里没钱,怎么办呢?众人都知道陶渊明好酒,便时常邀他赴宴,陶先生一听,有酒喝,也就不推辞。有时候喝高兴了,诗兴大发,他就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酒喝多了,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陶渊明便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饮酒二十首》。
图源网络
陶渊明写饮酒诗,没有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放纵不羁,也不似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般真实琐碎,他的诗是上升到哲学层面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这在他任一首诗中都可考证:
天道无亲,积善有报
《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歌开篇就引用司马迁《伯夷列传》发问: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至善之人伯夷、叔齐不也饿死在首阳山了吗?荣启期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既然善恶不报,那么古人为何还要立言,勉励后人多多行善呢?如果司马迁和陶渊明的思考都停在了这个层次,那么他们大概会成为一些较为成功或十分成功的现实主义者,同样不但造福自己,还造福子孙后代,可是他们道德上的完美似乎是秉承着某种天赋,承接着某种使命,那就是无论情况多么险恶和痛苦,都要坚守到最后。那么他们该如何继续自己的守道事业?无一例外,两人都有极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司马迁提出了“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不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陶渊明在诗中提及了晚年虽过着鹿皮绳索艰苦生活的荣启期,但他仍然十分开朗和悠然,原因就是在天道无亲的情况下坚守所谓的仁义。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说,如果没有那些固守穷节的人,那这世上还有什么是值得流传后世,光照百代的呢?
所以,这首诗蕴含着陶渊明对人世报应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说是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段时间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爆朋友圈,文章写:“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作者张五毛从房价、社交、雾霾这些“小事儿”描述北京人、外地人的生活日常,琐碎的细节浸透着生活的真实,将“北漂”一族的辛酸和无奈诉诸笔端。
印象中,时不时会有人打出“逃离北上广”的口号,但当大部分人在准备逃离时,才发现自己远没有那么豁达。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虽然讲的是衣物整理归纳术,但后来被许多人演绎为一种生活态度,“断”的是欲望,“舍”的是多余的杂念,“离”的是对事物的执念。当物质的极大丰富刺激着我们的感官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劲的“加”却狠不下心“减”。而生活的禅意在于,有时候减法就是加法,在这件事上,现代人远没有陶渊明那般豁达,说放下就放下。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浔阳的大族。陶渊明属于根正苗红的“官四代”,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被追赠为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外祖父孟嘉为东晋名士。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官至江州祭酒。可别小瞧了这江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州府教育厅厅长,也算手握重权。
被光环笼罩的陶先生,若是照剧情发展,应该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在壮年之季出世归隐,一念执着,一念放下间皆是陶氏“舍得”智慧。
世人为权力、地位所累,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陶渊明在无数次宿醉中,终于释怀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舍下了一时人事纷扰,换得后半生心绪安宁。于是才有了白日纵酒,采菊篱下,悠然南山的恬适和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