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识杂谈
最近,葡萄酒酒商群体在网上疯传这样的一条消息:“全国将迎来最严格的一次针对葡萄中文标签的大检查!所有货架上、仓库内的进口葡萄酒都有可能被抽检,被查出未张贴中文标签的一律会被没收,并处以相应罚款……”
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按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葡萄酒也属于进口食品,所以必须贴上中文背标。
可以说,凡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口的、用于市场流通的进口葡萄酒,大多贴有中文背标。
当然,没有贴中文背标的进口葡萄酒,也并不等于是假酒,比如一些跨境电商出售的的葡萄酒、消费者在海外自行购买的葡萄酒、免税店销售的葡萄酒、驻华领事馆或大使馆自用的葡萄酒,或是用于展会等宣传活动的样酒等,这些酒通常不会贴有中文背标。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出现不贴中文背标,那就是葡萄酒进入关时,原则上来讲,原瓶进口葡萄酒第一步是海关报关检查,查的是正标,看酒本身是否合格。第二步进保税仓库贴中文背标,然后商检局检验背标。而事实上,一些进口商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或出于对各级经销商、分销商的照顾,只贴一批出来应付商检局抽检。部分酒在仓库里就可以暂时不贴标,让贴标的工作落到各级经销商、分销商或店主身上。因此,很多进口葡萄酒只有临上货架时,才会贴上中文背标,甚至有些店主不了解此项法律规定,直接上架。
如果上述情况都不是,没有贴中文背标的进口葡萄酒,就有可能是“水货”。当然,“水货”只是没有通过合法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相关部门也要查处,但作为消费者,是无法判其就是假酒的。
进口葡萄酒贴中文标签,能帮助不太熟悉外语的消费者快速获知一款酒的信息,更好地了解一款酒,以便作出购买选择。其实,一款葡萄酒的中文标签只要按照规定,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类型、配料、生产日期、酒精度、净含量、原产国标示、储存条件、警告语、联系方式等必要的信息就够了。
可有一些中文背标却常常画蛇添足,稍为不慎,分分钟就会把消费者导到“坑”里去。
在诸多中文标的信息中,“保质期”可以排在最“误人榜”首位。我国《食品法》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其他食品一样,设定进口葡萄酒的最大保质期为 10 年。不过 2008 年以后我国《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乙醇含量 10% 以上(含 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这就意味着酒精度 10% 以上的进口葡萄酒可以不标保质期。但有些进口商为了在报关时省事,还是会标注保质期为 10 年。
而实际上,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保质期的说法,只有适饮期。一支葡萄酒能不能喝与保质期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世界上大多数葡萄酒适饮期低于 5 年,低单宁和低酸的葡萄酒如普通的桃红葡萄酒和薄若莱新酒等,适饮期一般在 2 年内。普通的餐酒、起泡酒、白葡萄酒等,适饮期一般也都在 2~5 年内。只有少数葡萄酒适饮期为 5~10 年,而适饮期为 10 年以上的葡萄酒更是寥寥无几,占比仅为 1% 左右。
此外,还有些酒商为了让产品卖好,打擦边球,故意把酒的名字的中文译名与名牌酒“攀亲戚”,比如人家拉菲的名声响亮,他就来个拉菲XX、拉飞什么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相信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太容易被误导,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