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第一新媒体
严谨求证|有趣表达
文 | WBO 邵柏杨、蔡梦藜、王雪
由法国农业部主办的2017中国最佳法国酒侍酒师大赛即将拉开帷幕。昨日上午,亚洲葡萄酒教父级人物、台湾葡萄酒作家林裕森先生也莅临现场。
借此机会,WBO也对林裕森进行了深度采访,听听他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独到观点!
(台湾葡萄酒作家林裕森)
虽然一再坚持传统思维,但新媒体的确改变了全行业
WBO:作为一位知名的葡萄酒作家,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写作的方式,发行的载体,纸质的书籍发行量下降,更多的作家转战微博、微信、视频,您对此怎么看?有没有想过更多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文章?
林裕森:我一直偏好于比较自我的、旧的写作方式,而不太去思考市场问题。现在很多社群媒体,对我来说都比较陌生,我以往还会刻意保持某些距离的,原因在于我的比较明确的写作计划,但社群媒体会很容易会影响到计划,把很多事情切分得很小。我一直到2016年才开始我第一个脸书页面。
以前我有一个观点,我写作会较少把没过滤的东西丢出来。但现在想想,那些东西也可能会很有趣。因此现在我因为会把旅行中一些有趣的葡萄酒相关分享给读者。但我最关注的,还是在我的写作计划上。当你花太多时间去经营其他东西,可能比较难去完成自己原本想要完成的。
但社群可以把许多有趣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社群媒体对于整个在葡萄酒行业的发展非常关键。以往,葡萄酒的很多影响力来自一批很重要的纸媒体,但是新媒体改变了这个生态,这让葡萄酒行业有更多可能性,社群中不同人的喜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喜好。这是更民主化的东西,让过去不被注意到的产区、葡萄品种可以很快被认识。
“新旧世界”的区分方法已不合时宜
WBO:对于法国葡萄酒行业最近十年有的酒款风格趋近于新世界的观点您如何看待?
林裕森:在1990年代,旧世界确实面临很多威胁,越来越多的新产区发展起来,一开始模仿法国,然后出现自己的风格。波尔多是一个比较全球开放的产区,而非把酒仅仅卖到法国。它必须看到全世界的改变。因此历史上波尔多一直是随着全世界而改变。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法国,勃艮第的改变就很少。虽说他们有很多遥远的顾客,但这可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酿造风格。
我一直不觉得葡萄酒风格是永恒不变的。行业肯定可以改变葡萄酒世界,但有时候也受气候影响。可能是法国某一个年份比较炎热,在这个环境就酿出了很强壮的酒,而非有意的去模仿新世界。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年代,仅从新世界或旧世界来区分葡萄酒并不妥当。这样的分法对现在很多新世界的酒不太公平。你看到澳洲现在的多样性也是非常的惊人,每个产区的品种、风味已各不相同,就像现在欧洲一样,澳洲酿酒也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但旧世界的一些产区,种某种葡萄的历史也不超过100年。所以我现在都很少通过新旧世界来谈问题。相反,我觉得现在梅多克的土地越来越贵,要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变成很多大财阀的游戏,人们没办法在梅多克创造自己的梦想,这反而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发展的想象力。
喝葡萄酒要考证是必经之路
WBO:您认为培训教育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升级有什么作用?据统计,2015年中国大陆是WSET全球第二大市场,您如何看今天中国大陆的葡萄酒教育?
林裕森:我不太了解大陆这边的情况。我想也许台湾的环境和大陆也有些类似。在我们华人的文化里面,你拿到一个认证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葡萄酒爱好者也还是会希望得到认证。在我们的文化里边,大家都很喜欢考证照。但在很多的国家,人们不用去上课、看书。依旧会喝得非常快乐。
当然,透过学习来喝葡萄酒这种路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葡萄酒并不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不是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但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再过20年,中国大陆的葡萄酒庄园变得更多,人们是不是也要透过学习才会知道怎么喝葡萄酒?到时候大陆消费者可能变得像现在的西班牙,法国、澳洲一样。当你把葡萄酒当做生活中饮料的时候,你就不会去考证照,就像如今在台湾,大家也都喝茶,但是不会去考茶叶证照,这甚至不存在。
葡萄酒教育不是公益事业,不应和商业分开
WBO:目前中国大陆葡萄酒培训机构很多,但有一些教育机构开始从事葡萄酒销售,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林裕森:葡萄酒教育本身是商业行为,我不觉得教育就要跟商业分开。如果说一个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社群,为自己的社群提供商业服务,我认为是生活中每天在发生的事,并不是限定在葡萄酒教育,而是所有事情里,我不认为这里有太多的冲突。
毕竟,葡萄酒教育更像是一个补习班,补习班就是一个商业性的机构,你交钱,我传授知识。而不像普通学校,带有一些公益性质。(本文由WBO原创并独家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