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无印良品的衬衫可以穿十年
银行存款从没超过6位数
但为了写好一本书,却可以花费一百万台币取材
“亚洲葡萄酒教父”林裕森说
他就是“任性”
说到侍酒师、酒评人,你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否是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
实际上,“亚洲葡萄酒教父” 林裕森 更像个默默做事的低调匠人。
他出过十几本与葡萄酒有关的书,更被《商业周刊》称为有修行者般执着的华人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作家。
他总是穿着棉麻衬衫,四处走访葡萄酒产区,一呆就是一年,被人戏称是个“田野调查者”。
葡萄园
在葡萄酒圈子里,林裕森以扎实严谨,同时也以“梦幻飘逸”而出名。
为了写好一本书,他可以花费一百万台币取材、做调研,只为给读者一个交代。
写《美馔巴黎》那会儿,他吃遍巴黎20个区100多家小酒馆;写《欧陆传奇食材》,除了实地造访欧洲各大美食重镇之外,还自掏腰包买下每条两千欧元的伊比利亚火腿,以及一公斤15万欧元的白松露。
因为采访需要用到西班牙语,他花了一年时间留在塞尔维亚学语言。
又或者,满世界跑了一圈,访遍所有代表性的黑比诺产区,笔记积攒了半人高,最终却通知出版社要毁约,理由是葡萄酒世界变化太快,写作进度跟不上变化……
种种事迹累积在一起,让人分分钟脑补出一个“有钱任性”、把写作当玩票的贵公子。
矛盾的是,当林裕森真的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时,透过一系列不加矫饰的对话,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无异于苦行僧。
极度不爱拍照的林老师,想找到一张生活照好难
一件无印良品的棉麻衬衫可以穿十年穿不厌,一台日产的玛驰小轿车,从十五年前开到现在。
日常饮食清淡至极,很多时候就是茄子烫一烫,蘸酱油,或者新鲜的节瓜用橄榄油、盐拌一下。跟一般人想象中天天出入米其林餐厅、一顿饭配十支酒的所谓“酒评人”生活相去甚远。
他还跟我说,这么多年一直没买房,银行上的户头也始终没能超过6位数。
“说的还是台币,不是欧元或者美金哦。”
解释的时候,口气里丝毫不带遗憾,让人心生敬畏。
为了给下一本书、下一段旅行筹措经费,我知道,这个人始终被密集的写作计划追赶,不倦怠地做着演讲、开着专栏,而这可能就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真相。
本次应法国农业部主办的“2017中国最佳法国侍酒师大赛”活动邀请,林裕森老师为国内葡萄酒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研发的课程《法国葡萄酒新貌》
写作只是旅行的“幌子”
进入葡萄酒世界,于林裕森而言,是一连串小概率事件造成的结果。
在东海大学哲学系念本科,起因是他想要考取蒋勋任教的美术系,但未能如愿,只能去念了哲学。
读法文,也是因为哲学系的同学纷纷辅修德文,他想试试看不一样的科目,结果误打误撞,毕业后又去普罗旺斯大学进修硕士。
再之后,因为挂科严重,听从朋友介绍,改读了法国葡萄酒大学的侍酒师文凭。没想到,六个月课程结束后,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被重启了一遍。
年轻的时候,谁都梦想拥有两、三种不同的人生。我又是那种右脑思考、思维结构很跳跃的人,兴趣点很多,专注力不够。幸运的是,当我找到葡萄酒之后,我发现以前自己喜欢过的东西都回来了,在人生选择上不必再做转换,可以心安理得的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个地方。
成为葡萄酒作家,同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接触葡萄酒之后的副产品。
他发现自己可以把“写作”当成幌子,一边旅行一边采访,费更少的力气进入酒庄套取第一手资料,用最短的时间认识业内最顶尖的人才。
于是,一套特立独行工作模式形成了——每当他想要介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或者一个新的产区,他就会先骗出版社,说要出一本新书,然后堂而皇之的去旅行。
为了“还债”,他会强迫自己每天晚上十点半开始伏案几个小时,连续一年、两年,直到把书写完,进入下一个循环。整个过程是“自己挖坑自己跳”的最佳注脚,全靠压力和自律意识推进写作计划顺利进行。
走访各地酒庄是林裕森生活的常态
用做手工的方式对待人生
1995年出版的《葡萄酒全书》是林裕森的处女作,这本书一炮而红,成了当年海峡两岸最热销的生活方式书籍之一。
之后,林裕森以每隔两年的频率推出新书,累积至今已有十几本著作。
然而在看似高产的背后,他的写作方式其实被无数道隐形边界束缚着。
就像他认为,自己专攻葡萄酒,偶尔也可以写写美食、建筑、文化,但是绝对不会碰清酒、啤酒、威士忌之类题材。
他甚至用上了自我催眠的法子,强迫自己相信,是自己的体质不适合喝葡萄酒以外的饮料,故而主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