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士大夫与酒文化说的是白酒还是黄酒?

   2023-12-06 搜狐网中华酒网3530
核心提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早便有以酒代“久”、“有”、“寿”之内涵,不论是喜庆筵席、亲朋往来,还是逢年过节、日常家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早便有以酒代“久”、“有”、“寿”之内涵,不论是喜庆筵席、亲朋往来,还是逢年过节、日常家宴,人们都要举杯畅饮,以增添一些喜庆气氛。同时由于酒有一种微妙的“神奇”作用,故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以酒祭祖、以酒提神、以酒助胆、以酒御寒等。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酒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最具文化内涵的莫过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了。士大夫对酒有着特殊的情结,于士人而言,其一,把酒言欢是情绪的高涨,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其二,借酒自醉以避世消愁,在绝望痛苦中获得生活的一点快意;其三,才情和灵感大增,成为创作艺术中独特的精神映像。

“陡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卷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士大夫关于饮酒的作品。

【庄周梦蝶】

另一个故事也很经典:庄子酒醉,像鲲鹏状睡梦中,见自己化成一只蝴蝶,翩翩而飞,竟忘记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又觉得自己是庄周。

【刘邦高歌】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开怀畅饮,喝了十几天酒,酒酣兴起放声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书有载:“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赋中涉及饮酒有30篇,其中“酒”字出现了60处,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汉辞赋家枚乘《七发》吟道“旨酒嘉肴,羞炰宾客。涌觞并起,动心惊耳”,流传于世。

【刘伶醉酒】

直到魏晋时期,饮酒之风才成为士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尤其是竹林七贤之酒风在中国史上源远流长。魏晋名士刘伶在《酒德颂》唱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饮中八仙】

唐宋以来,酒与士人吟咏结缘,创造出无数传奇及作品。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对饮酒名士状态的一种真实而又浪漫的写照。士大夫文化与酒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里两朵并蒂奇葩。

在古代,黄酒的地位可谓千金难抵,诗仙李白所咏诵的“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清酒”指的就是黄酒。

文学作品中的“女儿红”、“三碗不过岗”说的也是黄酒。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黄酒的主流地位和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

诗仙李白这一生写的关于酒的诗词可太多了,其中有一首充满华美意象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里他饮的酒,肯定就是“黄酒”。

因为众所周知,以谷物,尤其是以麦曲酿造的酒,这种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陈年之酒,酒色会自然变黄,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琥珀色,这一句「玉碗盛来琥珀光」便是真实映照。

唐代诗人,个个都是大唐朋友圈里的“种草博主”。

白居易的诗虽然比起李白杜甫来,缺少了一些潇洒飘逸与厚重,但他可谓超级接地气、懂生活,在那首著名的《问刘十九》中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冬腊月。

屋外,苍茫暮色,风雪将至。屋内,炉火熊熊,小酌一杯。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温酒”,黄酒自古便是诗人火炉上的必备美味,此时,老友来访,将要辞别,白居易笑嘻嘻的问朋友:你看这热乎乎的屋子里有热乎乎的黄酒,你不留下来喝一杯吗?

试想,在寒冬里,一壶小酒,三五好友,随意闲谈,那样的惬意与放松,是白酒和红酒无法给予的温暖。

诗与酒,自成风流。

一壶黄酒,彻夜畅谈,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到了宋代,朱敦儒写下,无人共酌松黄酒,时有飞仙暗往还;欧阳修写道,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这些风华绝代的诗词,都与黄酒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写:“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名士之酒自有名士饮法,黄酒寄澎湃于温润,绵长而不上头,慢慢饮来,丝滑爽口,充满君子的浩然之气。

自古以来

王羲之的曲水流觞,趁酒意写下《兰亭序》

陆游于沈园,偶遇另嫁他人的前妻唐婉

百感交集中题壁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寸寸相思,皆化为那“一杯愁绪”

皆是黄酒的至暖柔情

到了现代

写意花鸟鼻祖绍兴画家徐渭,以画换酒钱

一生“不羡皇帝不羡仙,喝酒胜过活神仙”

还有以酒写人的鲁迅,每饭必酒的蔡元培

醉卧黄酒浴缸,放飞对饮的古龙和林清玄

都是黄酒文化的风雅趣事

年轻人不曾了解的黄酒历史

黄酒占据了中国酒文化的半壁江山。

在清朝中期之前它一直都占酒中之霸的地位,如今为什么“没落”?

黄酒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宋时工艺有了大幅度改良,明清成为大众主流——中国古代诗酒文化中提到的酒,其实大多数都是黄酒。

唐宋时期是中国黄酒技术真正的变革期。

酿造时开始注重风味,酒精度数也逐渐提高到6-8度。在色泽方面已非常接近现在的黄酒。但那时酿酒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不能保证酒曲的纯净,酒液有的呈绿色,比如李白的“千杯绿酒何辞醉”,有的沉淀技术好便如杜甫诗中提到的“鹅儿黄似酒”。

到了宋代,黄酒工艺趋于完善:蒸料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投曲,这些酿酒工艺被记录在《北山酒经》此类书书中。

元朝时期,黄酒工艺接近巅峰,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清朝中期前甚至民国时,黄酒都曾是中国人饮酒的主流,后来逐渐被白酒取代。

究其原因,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清末民初,战争不断,百姓开始吃不饱饭了,粮食都填不饱肚子了,怎么会拿来酿酒呢!这样一来,产量急剧下滑。

再加上黄酒度数低,不易存放,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造成运输链断裂,久而久之,愿意做黄酒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少,人们喝到黄酒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此时,蒸馏酒,白酒逐渐露出了头角。

黄酒文化开始走向没落——但到了今天,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拾起对“黄酒”的好奇,其实不同酒类,带给大家的口感不尽相同。

白酒辛辣燥烈,啤酒苦涩撑肚,而黄酒入口甜糯过喉温润,那一份醇厚悠长,恰恰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稀缺的。

为何古人如此偏爱黄酒?

本质上还是一种心灵契合,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讲究谦和、内敛、沉淀,而黄酒的润而不燥,越喝越醇厚,最后沉醉其中,这种静水流深的韵味与古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不谋而合。

黄酒就是与时间慢跑的艺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九州划拳的玩法  |  九州划拳使用介绍  |  酒品牌网上宣传  |  酒类商标注册咨询  |  召城市合伙人  |  操作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08108636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