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迎来“李白月”首场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开讲《太白长风与美好生活》。
于丹将李白一生的经历与李白名作结合,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李白诗酒人生的浪漫画卷。
□本报记者 吴梦琳/文 杨树/图
少年出川
儒仙侠三合为一的“谪仙人”
于丹从“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李白名句,串联起李白一生,带领读者进入李白那充满浪漫狂想的恣意横行的诗意人生世界。
作为李白的“铁粉”之一,龚自珍曾这样说道:“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于丹认为,自古以来,很多人给予了李白极高的赞誉,李白正是一位儒仙侠三合为一的“谪仙人”,不仅仅是有才华,更是有才气。
“公元724年,风华正茂的李白,深感大丈夫当有四方之志,决定出乡,施展宏伟抱负。”于丹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开启他波折却又传奇的一生。
乘舟沿江,出三峡,经过宜昌,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泛舟洞庭,在庐山,李白纵情山水,以天马行空的奇思异想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于丹说,彼时少年明镜一般的心,意气风发,“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即便是初出茅庐就遭遇当时名士李邕的不屑,也依然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充满着李白独有的浪漫幻想和少年的桀骜不羁。
波折困顿
在矛盾挣扎中给自己许一条出路
从少年出川开始,李白就怀揣着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但实际上,他的仕途并不顺遂,有过很长一段的蹉跎岁月。几经波折终于入宫为官,即便是被誉为“谪仙人”或者受到“力士脱靴”那样的表面上的追捧,其实也与李白心中所期待的真正的从政报国相去甚远。
担任三年“翰林待诏”后,李白离开长安,游历山水。理想未能实现,生活困顿,让这位“仙人”也有了很多烦恼。
于丹说,提起李白,总是提到他的乐天,李白并不是没有烦恼,他的烦恼也很多,例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是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总是在不得志之时、在茫然困顿之时,笔锋一转,便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在世,总是会有很多失意和不得志的烦忧。”于丹说,李白也一样,他也有“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但是在他每每进入一种失意迷茫之中后,陡然一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为自己找寻到一条出路。
讲座现场,于丹和200余名观众共同朗诵了李白名作《将进酒》,这首诗同样是李白在受到排挤和打击、人生境遇十分不顺的情况下写出的。于丹说,李白与挫折和困境相处的方式,也正是今天所值得学习的。
回看一生
不论世情如何始终保持深情
李白晚年遭遇安史之乱,从盛唐到乱世,他的人生依然十分困窘。于丹说,但回看李白的一生,不论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或是中年的蹉跎岁月,或者晚年的困窘交迫,不论外界和境遇如何,在这一生中,李白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深情。
在李白的名作中,那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意境雄伟,璀璨光华。“这正是李白用想象,突破人生的确定性,描绘人生的可能性。”于丹说,李白想象力的辽阔无垠,也正是源于他对于世界的深情。
所以,后来在李白晚年之际,人生已快要接近垂暮,还能写下不忘报国心的“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在被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又能以如此轻快的笔调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藏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于丹说,遍读李白的诗歌,发现其中出现的“剑”多于“书”,可见李白身上始终带着侠客之气,这也是他对待世界的热血之心。
“我们今天来读李白、学李白,当然学不了他那般写诗,但是要学习他始终怀揣着对待世界的深情。”于丹说,这也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的期望,对待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