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频道1月4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庞卫华)汽配科班出身,却半路与酒打起了交道,这在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掌门人汪曙青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跨行经营,如何让一百多年的酱园得以传承?近日,记者走进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关了它,我会内疚一辈子”
“瓶身设计再调整一下。”“可以多策划几场主题活动。”临近小寒,室外气温几乎跌破零度,汪曙青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却在办公室里为品牌包装的事讨论得热火朝天。
办公室橱柜里,摆放着这些年生产的一款款产品,汪曙青在讨论间隙不时望向它们,思绪又回到了十多年前。
彼时,汪曙青还是海盐一农机厂的技工,工作关系认识了做模具的师傅陈国群,志同道合使得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1992年,陈国群被任命为海盐沈荡酿造厂厂长,那时的酒厂,还属于国有企业。
80年代的办公楼
“都说我们是闻着酒香长大的。”汪曙青笑着说道,对于土生土长的沈荡人来说,“沈荡黄酒”是记忆深处替换不了的“老底子”味道。
1998年,大批乡镇企业纷纷改制成为私有化,沈荡酿造厂也不例外,并更名为海盐国泰食品有限公司。或许是时代变迁的步伐让陈国群有些猝不及防,原先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已不再适用于当下,酒厂一度负债累累,陷入困境。
“当时一心想帮师傅渡过难关。”2002年,汪曙青用自己在汽配行业打拼赚的钱购买了酒厂部分股份,却怎么也没想到,师傅会扔下钥匙“说走就走”。
汪曙青手足无措。“当时很多人劝我将土地置换出来做其他产业。”尽管是酒行业的“门外汉”,但他深知,如果把祖辈经营了100多年的酱园关掉,自己会内疚一辈子。
“要真的做酒,做真的酒”
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泰兴酱园”,100多年来,虽经几度风雨、多次易名,但古法手工酿造黄酒、酱油的技艺一直传承。
古法酿造是沈荡酿造酿酒技艺的关键词,这里沿袭着古老的行业规矩。“我们用的酿酒方法叫‘喂饭法操作工艺’,这是富有地区特色的工艺,也是老泰兴当时用的工艺,传承了100多年。”汪曙青说道。
这套工艺被沈荡酿造形象地总结成“十八般酒艺”,除了立冬开酿,还需要经过筛米浸泡、蒸煮米饭、淋水降温、落缸加药、拌匀搭窝、添加麦曲、两次喂饭、陶缸前酵、灌醅入坛、露天后酵等工艺流程。
在行业普遍进入现代化规模生产的背景下,沈荡酿造坚守的“古法酿造”,受制于场地、产能、人力等条件,在成本战上先输了一大截。但汪曙青逆势而上,2006年,他打出了“足酿足陈”的招牌,用手工艺人的坚守迎接现代化时代的行业竞争。
“我们酒的特点就在‘古法酿造’。既然在成本上占不到优势,倒不如牺牲产能,走中高端路线,真的做酒,做真的酒,口碑总会换来回报。”汪曙青眼神里满是坚定。
“酒香是等出来的,品牌是送出来的”
所谓“足酿”是指手工酿造,不使用化学添加剂,“足陈”是指产品外包装的年份必须和实际酒龄一致。为了做到“足酿足陈”,沈荡酿造的黄酒都要历经时间的等待。
这一等,汪曙青等了七年。2013年,经过充分窖藏的沈荡黄酒开始面向市场,汪曙青心里很清楚“酒香也得勤吆喝”,但他不靠说,靠送。“喝过以后说好才是真的好。”
不仅要添酒香,更要建品牌。随着窖藏酒渐渐面向市场,汪曙青更是引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营销专家和上海知名设计策划师,设计标志、搜集整理酿造的文化历史、设计精品包装、尝试各类宣传渠道……沈荡黄酒在原先瓶装酒的基础上,推出了精包装酒和足酿酒。“公司的品牌策划案还被浙大的学生拿到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上做展示,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不久前,汪曙青还被授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导师”。
如今,一走进公司的地下酒窖,扑面而来的酒香让人陶醉,这个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现储存着坛装黄酒6万余坛。“加上地面的存量,目前公司共有30万坛黄酒。”
30万坛古法酿制的黄酒,在时间的推移下慢慢沉淀,200多缸传统酿造的酱油,在四季交替中散发古老的味道,汪曙青为一份传统的技艺,已默默守护了十多年。
眼下,沈荡酿造正继续深耕着文化土壤,以文化带动实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江南文旅品牌。
“我想做酒行业的‘沈荡样本’。”